隔離期間父母跟孩子可能會有的身心狀態及挑戰

隔離;親子關係
新冠疫情肆虐,隨著台灣警戒逐步升級,孩子停課、父母需要長時間的與孩子待在家裡,對父母跟孩子來說是一段什麼樣的經驗呢?剛開始或許還很新鮮,像是放一個只能待在家的暑假一樣,但是隨著隔離期間拉長,我們的感受可能也會越來越不一樣。藉此機會參考幾篇國外的研究,看看已經實施隔離政策許久的國家的經驗及建議為何。

分享這篇文章

隔離期間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可能出現的困難

1.可能出現的情緒反應與行為

大部分的父母很自然地會因為疫情嚴峻而感到擔心、緊張,害怕自己或孩子會受到感染。甚至有些人會表現出憤怒(31.9%)、睡眠困擾 (30.6%)、哭泣(30.6%)、對外在事件失去控制感 (23.6%)、行動化(9.7%)、迴避 (8.3%)、憂鬱 (8.3%)、無望感 (2.8%)、恐慌發作(2.8%) 和拒絕接受篩檢(1.4%) 等等,都是研究在照顧者身上發現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Prateek K.P. et al., 2021)。所以若父母出現以上的情緒或行為,請別慌張,隔離期間會引發各式各樣的感受,當我們注意到這些感受時,深吸一口氣,擠出一點空間跟這些感覺在一起,並任它流淌而過。若真的感覺太過負擔,那麼找人聊一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難以平衡的生活

而隔離期間長時間跟孩子待在一起,對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來說是一個很有壓力的經驗,父母需要在沒有別人幫忙的情況下平衡個人的生活、工作、養育孩子。很多父母在這個期間是非常忙碌的,又要張羅三餐,還要兼顧孩子的課業、生活,如果家裡不只一個孩子,就更加辛苦了。這樣的狀況潛在的影響了他們作為具支持性照顧者的能力,並最終可能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政府應該考慮隔離政策對家庭的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並針對不同的家庭風險族群提供相應的支持性干預(Maria S., Francesca L., et al., 2020)。

這個時期的父母經常是沒有外在跟內在空間的,尤其當家中有小小孩時,真的需要花很多時間回應孩子的需要,不過當你真的感覺自己快受不了時,看看身邊是否有人可以替手,或是視訊尋求朋友或家人的協助吧!有一點點喘息的空間是很重要的。

隔離期間孩子可能出現的困難

而對孩子來說,隔離又是一段怎麼樣的經驗?孩子可能會出現什麼反應?隔離期間,不能去學校、考試延期、隔離在家。孩子可能有較少的身體活動、睡眠不規律、飲食較不健康,而導致體重增加,心肺功能變差。隨著居家隔離期變長,心理壓力、個人空間不足、無聊、無法足夠了解隔離的狀況、跟朋友、老師、同學的接觸減少。每天都有上百例的確診數,以及逐漸上升的死亡案例,每個人似乎都可以感覺到這種害怕跟不確定性。以上這些糟糕的情況,都有可能會促使孩子發展出行為問題,研究指出焦慮、壓力、難過、無聊、憂鬱症狀、睡眠困擾、恐懼都是常見的行為心理問題。(Qiu J. et al., 2020;Prateek K.P. et al., 2021)。

研究建議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事

這個公共衛生危機造成恐慌的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說它破壞了我們的安全感。心理健康狀態不只是連結身體跟心智的橋樑,同時也跟孩子的免疫力息息相關。讓孩子的情緒穩定是對抗病毒的有效方式,所以注意孩子的情緒,並幫助他調節是很重要的事情,能夠紓解壓力才能確保穩定的心理狀態。(Jiancheng Ye, 2020;Prateek K.P. et al., 2021)。

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應該嘗試:

  • 盡量維持孩子本來的日常規律(ex.起床、上課、休息、吃飯、放學、睡覺…等等規律的時間架構)。
  • 比起關注疫情資訊,孩子應該更專注在足夠的閱讀、室內運動、玩遊戲、手作等等活動上面,娛樂活動能夠有效地使心智和大腦放鬆下來。
  • 好玩又具教育性質的室內遊戲,像是桌遊、畫畫,都是很好的活動。
  • 確保孩子有足夠的營養和充足的睡眠。
  • 提供正確的資訊,並有限度的收看新聞。跟孩子討論他們聽到或看到的。(孩子如果明明感覺到生活大幅的改變,卻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反而會更擔心、焦慮,並常常會以生氣、分心和發脾氣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用適齡的語言讓孩子知道疫情情況跟封鎖準則會是父母的一大挑戰。重要的是跟孩子確認他們的想法、感覺和反應,並在隔離期間提供相應的情緒支持也會很有幫助)。
  • 曾經被限制的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如今成為唯一給孩子娛樂、資訊和教育的媒介。雖然這些裝置能夠很好的幫助減輕壓力和憂鬱情緒,但還是要讓孩子合理使用這些電子媒體,並控管他們收看的內容。
  • 家庭成員之間正向健康的互動也有助於釋放孩子的壓力。(ex.全家一起準備食物、一起看場電影、一起玩桌遊…等等都是很好的活動。)

隔離期間最辛苦的其實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若你覺察到自己的狀態真的越來越糟時,記得在需要的時候尋求同儕或專業協助,適時的為自己尋求可用的資源。

References

Qiu J, Shen B, Zhao M, et al. (2020). A nationwide survey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Chinese people in the COVID-19 epidemic: implicati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Gen Psychiatry. 33:e100213.

Samantha M. B., Jenalee R. D., et al. (2020). Stress and parenting during the global COVID-19 pandemic. Child Abuse & Neglect, Volume 110, Part 2.

Marianna M., Giuseppe M., et al. (2020). Danger in danger: Interpersonal violence during COVID-19 quarantine. Psychiatry Research, Volume 289, 113046.

Maria S., Francesca L., et al. (2020). Parenting Stres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 Emotion Regulation. Family Process, early view, 2020, September.

Jiancheng Ye (2020). Pediatric Ment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in the Period of Quarantine and Social Distancing With COVID-19. JMIR Pediatr Parent 2020;3(2):e19867.

Prateek Kumar Panda, MD, DM, Juhi Gupta, MD, Sayoni Roy Chowdhury, MD, et al. (2021)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mpact of Lockdown and Quarantine Measures for COVID-19 Pandemic 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Caregiv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ropical Pediatrics, Volume 67, Issue 1.

相關文章

憂鬱

憂鬱的我,能如何與人相處?

憂鬱會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有時候,一不小心便產生負面的影響,時間一久,也容易讓我們陷入更求助無門的孤獨感之中。這篇文章將會談及憂鬱如何影響了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如果能夠更了解自己,便能幫忙我們安頓自己,比較能理解此刻發生的是什麼,而可能調整互動的方式。

憂鬱、憂鬱症

是什麼讓「憂鬱」如此可怕?

「憂鬱」似乎相當普遍,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聽到人們用「憂鬱」來描述自己的低落或消沈,仿間也有很多書籍,分享了與憂鬱相關的經驗與知識,《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更明確列出「憂鬱症」會出現的反應與現象。

尋境心理諮商所

以「尋境」為意象,在日常的流轉中另闢一道途徑,為自己尋覓一處讓心靈休憩與修復的境地。 如果這也是您的渴望,尋境心理諮商所將伴您走過這趟路程。